Search

【腦中小劇場 雙冊齊發贈書場 雖然想死,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】
  
奇妙的是,這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腦中小劇場 雙冊齊發贈書場 雖然想死,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】
  
奇妙的是,這本書明明寫的是憂鬱,入口卻是一陣清爽。
  
我知道聽起來很不可思議,畢竟在此之前,我也很少用清爽來形容一本與憂鬱有關的書,因為根據我的經驗,很多人看完相關書籍只會不爽而已。因此從不爽到清爽,本書能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況味,應該要歸功於「呈現方式」與作者的「寫作功力」。
  
本書呈現方法,就是「大量的對話」。
  
一直以來,對話都是我慣用的寫作技巧,對我而言,對話是一種把困擾重新放回生活的手法。目的有二,一是增加寫實感受,二是減少理論填充,因此,
  
對話寫得好,就是人生。

對話寫不好,就是陌生。
  
碰過心理治療專書的讀者大概都明白,此類書籍很容易落入「道理我們都懂,但到底要怎麼做?」的窠臼,因此學生時期,我比較青睞由對話組成的教科書,因為我想像得到終點,需要的只是路線。可惜書坑是跳進去了,但對話內容卻經常讓人踩雷,示範案例如下:
  
案主:「我覺得,這些人都在說我壞話。」
心理師:「你有客觀的證據嗎?我想你可能需要找到證據來證實這些事,或許他們只是在跟其他人對話喔。」
案主:「嗯,聽起來很有道理,這的確有可能,我想這就是我的疏忽,我必須要在找到更多證據後才能這麼想。」
  
一句話就讓案主瞬間頓悟,恭喜!可惜以上這段完美的對話,大概只會出現在心理師的夢裡,目的是讓他笑著醒過來。
  
對話編得毫無破綻,轉折太理所當然,很容易讓讀者感覺到,這些內容都只是在服務理論,而非反映實際情境。因此閱讀當下會覺得「靠,這超有道理的」,但一闔上書就會跟這些文字道別,因為這是套路,不是生活的思路。
  
值得慶幸的是,本書屬於對話寫得好的那種。
  
因為它建構在一比一打造的醫療情境裡,透過對話,將病理論述化繁為簡,咀嚼起來相對順口,而且內容符合現實,不會突然出現「奇蹟」。因此在對話中,我們會看到作者會反駁醫師,不會神奇第突然轉換想法,談完依舊對自己的長相不滿,甚至認為醫師的笑會讓他感到不舒服等等。
  
但是,這些反應卻讓我會心一笑。
  
因為這才是會談室裡的實況。助人者會被吐槽,患者會深陷在情緒裡,每次療程不一定有誰會被拯救等,看似敗績斑斑,但不代表療程的徒勞,因為憂鬱的心理反應更重要,畢竟心理治療是很吃後勁的。
  
因此我很高興,作者願意將這部分如實呈現,讓更多的人知道,裡頭沒有奇蹟,但也無須避之唯恐不及。更難能可貴的是,內容完全不枯燥,議題多樣,卻不譁眾取寵,這就與作者的寫作功力有關了。
  
作者白洗嬉(백세희)畢業於文藝創作系畢業,也有出版社的工作經驗,組合文字的能力無庸置疑。但作者的功底在於,她一開始就不打算走文青路線,不使用華麗的單字,而是找到簡潔且合理的形容詞,勾出生活的日常,讓沉重的經驗變得輕盈。整本書看下來,居然有種村上春樹的敘事既視感(我想譯者尹嘉玄應記上一功,我太喜歡她的譯法)。
  
而讀者之所以開始對她的人生產生興趣,一方面是她的生活困擾並不特別,症狀與多數人貼近,因此產生連結。她會在敘述困擾由來時,刪去流水枝節,突顯源頭的細節,這很容易讓文字出現脈搏,使讀者感同身受。二來是她比較著重心理狀態的描寫,而非生活脫序的浮面囈語,心態如何轉變,醫病如何攻防,都被詳盡地記錄下來。
  
由於作者的診斷為「輕鬱症」(此診斷又稱「持續性憂鬱症」,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,也可稱為Dysthymia),因此書裡呈現的議題不只是憂鬱,還包含自殘意念、強迫行為、外觀焦慮、人際關係,以及藥物副作用等,內容不一而足。每篇對談都有特定議題,份量適中,篇後也有議題總結,並參酌醫師的專業建議,可視為解方。若想直攻憂鬱症的核心議題,又想跳過複雜論敘的讀者,本書是很不錯的選擇。
  
最後分享書中的一段話,當我們深陷憂鬱,回顧自己做過的事卻發現一無是處時,請記得:
  
「自己做過的無數件事情當中,有絕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,而是基於自己設定的標準或義務感而做的。」
  
本書去年推出時,小劇場礙於推書時程,僅能掛名推薦,無法及時舉辦贈書活動,甚感扼腕。所幸出版社今年火速推出第二集,小劇場躬逢其盛,更感謝 野人文化 加碼贊助1+2集,共三個名額,將原本為期12週的療癒對話,直接擴充為26週,雙冊齊發!如此好康,還不立刻手刀留言!
  
現在只要在本文下方留言(不強迫分享,但若能順手分享更好,感謝),就有機會得到《雖然想死,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》這本輕鬱自療口袋書1+2集。再次感謝 野人文化贊助贈書三套,希望藉由這套書,能讓大家學習擁抱不完美的自己。當然也歡迎大家對本文按個讚,將書訊傳遞給需要的人。若你只想單純抒發感想,不參加抽獎,小劇場也非常歡迎你留言。
  
※ 留言格式:雖然生活不如意,但我還是想 __________________(請分享一件即便厭世卻還是想做的事,譬如搶五月天的票或把愛的迫降追完之類的),並於文末tag一至兩位好友
※ 贈書方式:針對符合留言格式者,隨機抽出三人,共贈書三套
※ 活動期限:即日起至4/3(五)23:59截止
※ 獲獎名單:將於4/5(日)公布於本文留言區,請獲獎者於三日內私訊回覆郵遞區號、地址、姓名、電話等資訊,未如期回覆視同放棄
※ 考量郵寄成本,本活動限台澎金馬地區朋友參與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劉仲彬臨床心理師,高雄醫大心理研究所臨床組畢,執業年資逾十年,著有《人生障礙俱樂部》一書,喜歡說書勝於說教,現獨立接案。諮商服務/課程講座/撰文合作,歡迎私訊或來信詢問
View all posts